国内品牌带给我们的自豪感,大师们每一年参展带给我们的不同和惊喜点,恰恰就像从最初的学习走路,到了开始以奔跑的姿势,呈现出越来越娴熟的优美。这种以实质性的创新呈现的新姿态,也恰是他们一直在坚持学习研发,坚持做下去,向着设计向上的空间里无限接近。
另一方面,在这种大师潮流的时代下,依然有人在小众的手工制造里坚守,就像国内当下很多高精尖的原创小家具品牌。
恰好就被一对纯手工的木制桌椅吸引,如同坐在树上,远离地面,被风吹拂着,就像你的心被美撞了一下。

因此也结识了一位匠人——刘传奇,对匠人的敬意,对匠人坚守在工业大潮下的思考,让我在朋友圈对他保持了一段时间的默默关注。
直到有一天,他发了个朋友圈,一把手工旧椅被抛扔在路边,引发了这个匠人的配文感慨,“经过深思熟虑而展现的设计,不知为什么被人无情抛弃”。
这再次触动了我的神经,在工业驱使的时代速度中,匠心和创新,从不为敌。
手作不应是慢慢被遗忘,反而因其“异类”越显弥足珍贵,散发出与众不同的光芒。
潮流走向和匠心手艺,也许只是设计的两种不同玩法,能独立其行,也能碰撞出火花。
做一个设计匠人,不急不躁,等待回归,等待的时间沉淀和磨炼。
03.关于收集设计的魂
每一次接近新鲜事物,都是一次对一成不变的叛逆,和对庸常的一次“出轨”。
当你看惯了熟悉的人和物,很多人的设计灵感,都来源于新鲜感。
即使是翻一本书,品一部电影,看一处陌生的风景,那些新鲜的气息,都能让你看到另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。
此去上海逛展,特别选择了两处设计之外的去处。
一处是美国时代杂志摄影展“凝视时光”,和本白空间设计的小伙伴在“格调”的世界里沉浸了小半天。
心里一直在感叹,大概,这就是诗和远方的样子吧。
摄影作品就像设计的一面镜子,用最佳的视觉角度,最黄金的构图,去捕捉最有灵魂的一刻。
另一处探寻的,则是更偏重于历史和文化性的观复博物馆。马未都的私人藏品让人惊叹,仿佛带我们一下穿越回了古代,浓郁的历史感和文化氛围,是另一种风情。

庄严的佛像,肃穆的佛教音乐,每当你经过为你诵一段经文,小场景的营造,置身其中心中立刻充满着虔诚。
如同空间语言,每一张好的摄影作品,一个场景的呈现,在美丽的背后,都有着欲说还休,同一千个人,讲述着一千个哈姆雷特。
艺术的魂,文化的魂,设计的魂,殊途同归。
04.“我不改稿”背后的语境
走再远的路,看再多风景,最终是为了回归设计本身。
而在设计师们的圈子里,“我不改稿”可能是个永恒的话题。
观展过后,恰逢一年一度的达人网年会,再次触碰到对这个问题的思考。
对于达人网年会,且不说,来自台湾YHS设计的杨焕生先生、上海牧笛设计毛明镜先生、南京名谷设计潘冉先生、台湾珥本设计陈建佑先生四位知名设计师亲临,让人心向往之。
现场汇集了行业内众多精英,大家一起交流学习,切磋最新作品,也是非常有趣的学习方式。
关于“我不改稿”,在达人网年会上,有幸亲自见证了大师们的话语权。除了老师们对设计和管理等各种角度的分享,让人受益匪浅,陈建佑老师在讲述如何与客户沟通中,那种严谨的态度及娴熟的实力,真的是让人折服。
“我不改稿”背后的语境层次,是与对设计的认知理解链接在一起的。
“我不改稿”不是与顾客的决绝与背离,而是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。
正如在平时我们会惊叹的大师作品,审美层面的众所周知,背后是他们读懂顾客,与顾客对美好生活需求契合的语境。
而我们在设计的过程中,应该有的反思,即是当这一语境即将发生,你能展现给顾客的是一种执拗的态度,还是一种实力的自然发声。
当设计作品开始替你发声的时候,你会发现,那些曾走过的路,都没有白走。
他们将钝感里的你拉出来,激活你的敏锐度和感触力,带着你不停向前走,一路采摘最新鲜的花露,去滋润你的设计灵感。
边走边设计,是用心聆听这个世界的一种方式。愿你步履不停。